石毓智: “三人行 , 必有吾师焉”究竟何意?
欢迎点击上方关注我们,欢迎转发此文
本文来源:感谢石毓智先生授权发布
“三人行 , 必有吾师焉”究竟何意?
石毓智
题目中的这句话出自《论语》,是孔子说的一句名言。这句话看似没什么好讲的,大家都会觉得浅显易懂,想当然地认为它说的就是圣人无常师,随便在大街上碰见几个人,其中就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对象。下面是原文出自的段落与有关的白话翻译。
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(《论语·述而》)
孔子说:“几个人一块走路,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。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,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。”(杨伯峻《论语译注》,中华书局,1980 年)
然而在我们看来,正确理解《论语》上述这句话的关键是如何诠释其中的“行”字。我们查了多种权威性的解读《论语》的版本,都毫无例外地把这个字理解为“行走”、“走路”的意思。可是如果这样去理解孔子的话,则不仅有违原意,而且错解了其思想精髓。
按照目前最权威最流行的说法,就是随便在大路上抓来三个行走的人,他们身上便一定有可以师法之处。如果孔子的意思真的就是如此的话,就没有必要专门强调走路的人了,因为说话的、吃饭的或者睡觉的“三人”也都没有什么区别,只要有几个人头就行了。这种解读的更大问题是,走路是人人都会的简单自然行为,如何能从中看出这些人身上的优点和短处?所以,按照这种理解前后文既不照应也不连贯。
其实,答案就在对“行”这个多义字的义项选择上。作为动词用时,“行”的本义是“行走”,这一用法在《论语》确实存在,例如:“见其与先生并行也。”然而在《论语》中,“行”的更为常见的用法是当“做事”讲,就是一个意义很空泛的动词,它可以与各种名词搭配使用。例如:
躬行.君子,则吾未之有得。(《论语·述而》)
久矣哉,由之行.诈也!(《论语·子罕》)
子路问:“闻斯行.诸?”子曰:“有父兄在,如之何其闻斯行.诸?”(《论语·》)
子曰:“居之无倦,行.之以忠。”(《论语·先进》)
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,言之必可行.也。(《论语·子路》)
克、伐、怨、欲不行.焉,可以为仁矣?(《论语·宪问》)
如此以来,孔子所说的“三人”就不是大马路上随便碰见的几个人,而是有机会跟他自己共事的,这就大大缩小了可师从对象的范围。试想一下,能跟孔子一起“共事”的人员范围就非常有限了,要么是他的学生,要么是有关政府官员,要么是个别亲戚朋友,可不是随随便便任何一个人都能进入孔子的“朋友圈”的。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如此,能跟自己一起做事的人员范围都是十分有限的,他们往往拥有共同的生活工作空间,具备相似的背景阅历,通常只有这些人中才具备相互学习的可能性。
按照我们的解读,就可以明白孔子这句话的深意。其旨在鼓励人们与别人合作共事,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必须,既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,也要从别人所犯的错误上吸取教训。
相关文献延伸阅读(爱书人指南)
敬告:本公号友情提供相关书讯或书目索引链接,
以便爱书人前往第三方平台自行选购
语言学图书精选推荐
扫码关注,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
目前已有2.07万语言文学、国别区域
研习者关注↑↑↑本公众号,
欢迎加入我们,交流分享,共同学习!